为什么C刊越来越难发?


1

发文量越来越少


《出版科学》19年4期有一篇文章,观点是:“萎缩再生产”是导致C刊越来越难发的原因。

分析结果表明:发文量少,是c刊难发的原因,这是由于评价机制引起的。但是优秀的期刊不应该选择“少而精”“内涵式”的发展路子,而应该是多而精,更好的服务社会。


目前,全部的C刊载文量每年大约7万篇左右,比之前几年下降了将近30%。但是人多粥少,在C刊努力缩减文章的同时,竞争力反而是增加的,那C刊怎会不难发呢?!


从这个经营思路出发,刊物的版面一定,文章数量减少,那么一定增加的——是文章的篇幅。现在,很多刊物的文章页码动辄就是4-5页,甚至有的期刊一个月只发5篇文章,一篇文章长达20页。真的是非常令人唏嘘了!


发文难,其实最根本的还在于评价体系。


C刊的评选依据主要是引用率,发表越少的文章,意味着分母越小,引用率自然就会上升。这既是C刊发文少的原因,也是C刊发文难的原因。


自第一届世界法律大会召开以来,世界法学家协会已经取得了许多卓越成就.大会积极为各国代表及法律界人士提供一个齐聚一堂、相互交流思想、经验的平台.历届大会的决议委员会所起草的大会决议和宣言已经成为世界法律大会最具体、最有价值的成就之一。


同时,协会也尽力使各国元首了解历届大会的决议和宣言并依此行事.从各国元首所反馈的支持与鼓励的信息中,足见他们对决议和宣言价值的充分肯定。




2

科研评价机制


当前,各单位对职工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论文和项目,在加分方面,文章发表的期刊等级越高,加分越多,评职就越有胜算。现在,不止是科研单位、学校老师,就连企事业单位也开始“责令”员工发C刊,似乎C刊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这也直接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C刊就像是通往高职的独木桥,桥头和桥尾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至于谁能走过独木桥,另当别论。


小编经常说:评职称,你是在跟同单位的人竞争;发论文,你是在跟全国的人竞争。


这样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科研评价机制决定了你必须去发论文争职称,但是全国无数个相关单位的人都在争C刊的版面。C刊,如何能好发呢?!




3

作者要求越来越高


学术期刊为学术而生,要求高,本就无可厚非。但是对作者单位要求过多就是一种病态了。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C刊倾向于约稿,自然投稿的录用率反而越来越低。


许多办刊人都认为,期刊办的好不好,主要看作者的名号大不大。引用率高不高,主要看作者的层次高不高。于是,大家都按照这样的思维去办刊,去策划组稿。


许多办刊人似乎都认同这样的办刊经验:期刊主要取决于主编,主编的策划和办刊思路决定着期刊的质量。于是,大家都按照这个经验去办刊,都去策划、组稿。


我们之前说过为什么职院老师难以发核心。


现在呢,几乎所有C刊都不发硕士生的文章了,发硕士生或者本科生论文的C刊恐怕要绝对地凤毛麟角了。博士生单独发论文也比以前困难了。甚至普通学校的教授发文章的难度也在增加。


大多数C刊更倾向于发“名人”“名校”的高层次作者文章。如果作者是教授博导+博士生的,不少刊物会倾向于将博士生放在第二作者。


在这个世界,“名人”毕竟是有限的,“名人”的“名作”迟早是会耗尽的,然而就算如此,普通作者也必须得排在他们之后,去挑剩余的版面和刊期。如此一来,C刊如何不难?!



许多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急于提高GDP,会进一步简单化地“坚守”以刊评文体制。这会带来985、211、“一流建设高校”等高层次作者聚集的高校受益匪浅 ,这些优质高校会有更高的C刊产量,而其他学校的学者们将会更难发C刊。


——上海师大何云峰


综上,可以预见的是未来C刊会越来越难发,但是各位也千万不要有心理负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教学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评论
热度(1)

© 阿鱼编辑工作室 / Powered by LOFTER